唤醒专利潜能,高校科研成果更上一层楼

发布时间: 2024-02-22 10:31:16 类别: 行业资讯 浏览: 26

  近日,有关专利转化的问题备受瞩目,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潜在的科技成果,然而,这些“沉睡专利”在市场上的转化率却相对较低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,截至去年11月,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国内超过1/4的有效发明专利,但其产业化率相对较低,科研机构和高校分别仅为13.3%和3.9%。

  科技成果的转化涉及到专利质量和政策激励两大关键因素。从专利质量的角度看,一些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结题验收、职称评定、申报奖励等,导致难以将其成功产业化。而从政策角度看,专利成果转化存在着激励不足、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不够发达、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。因此,“不愿转”和“不会转”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。

  为解决这一问题,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0月印发了《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提出了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举措。通过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、供需对接、推广应用、跟踪反馈机制,有望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,推动更多专利“下书架、上货架”。

  对于“沉睡专利”市场价值的差异,国家知识产权局着力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,吸纳了600多家高校、科研机构以及1500多家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参与,截至去年底,已经达成许可超过1.7万项。这一举措有望强化机制建设,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,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,走上生产线。

  近年来,各地各部门通过引入大数据等技术,精准匹配供需,以多种方式推动专利转化运用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一些高校建立了专利开放许可供给目录,采取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专利授权给企业使用。此外,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,为专利权人提供更多选择。这一多样化、差异化的推广措施将有助于优化职务成果转化管理模式,完善专利转化容错和收益分配机制,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内生动力,提高专利产业化水平。

  关键在于提升专利质量。为此,一方面,需要加快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,确保专利质量的“大坝”足够坚固,阻挡那些偏离保护创新初衷的专利。另一方面,要强化政策导向,引导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下更大功夫,匹配政策、服务、资本等优质资源,形成更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。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,把更有价值的创新推向市场,更好地造福社会。

关键词:专利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我们。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出处。